长白山管委会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D11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长管议字〔2025〕3号
农工党省委会: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建立由下而上、社区参与、多元共治的保护体制
(一)社区参与决策。确保社区居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决策过程中有发言权和参与度。各社区12月份前通过开展公开的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便于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同时社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或委员会,以自主的方式推动保护工作,并促进社区内部的合作和共识。
(二)多元共治体制。2025年与相关机构、志愿者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培训、研究等活动不少于5次,充分利用各方的力量和专长支持保护传承工作。加快推进开展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传承路径,探索引进非遗传承项目,联合文化志愿者,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非遗培训与研究不少于5次,共同探索“非遗+旅游”“非遗IP”等模式。
(三)宣传保护机制。通过开展座谈会、听证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方式持续对辖区居民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工作。2025年拟开展非遗传承人激励计划,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抓手,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与传承积极性。
(四)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定期开展非遗创新意识培训。加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力度,为非遗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前进动力。二是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对外传播,创排一批优秀传统文艺作品。三是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服务走进社区。
二、探索建立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虚拟社区传承路径
(一)“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借助吉林省乡村振兴成果,支持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旅游等业态,充分利用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建立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增强社会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2025年着力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二)“非遗+社区”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居民生活,使大众喜闻乐见、共同参与。通过文化活动的交往交流,使各社区居民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结成文化共同体,构建文化互嵌式社区,预计今年社区参与文化活动不少于10场次。
(三)“非遗+网络”融合发展。各社区利用自身新媒体平台,加大“互联网+非遗”传播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度,鼓励优秀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创作,办好非遗线上讲堂。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融合,进一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三、以建立社区博物馆为重要依托,全面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一)非遗品牌意识。选择辖区内适合产业发展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例如,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长白山伐木开山的民俗及长白山根雕技艺等。围绕上述非遗项目策划相关活动,在宣传推广非遗项目的同时,进一步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促进非遗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发展。
(二)非遗培育体系。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文化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非遗项目的培育工作。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且保持活态传承的文化内容深入研究,按照非遗申报的标准重点培育。对既有的非遗项目,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提升传承人文化素养。此外,职能部门主动跟进,及时了解非遗培育的情况,积极组织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增加省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数量。
2025年,我委将依托老黑河遗址纪念馆建立非遗传承所,将传承所与景区博物馆联动起来,成为居民和游客认知我区非遗历史、认同非遗文化的媒介。
特此答复。
长白山管委会
2025年5月26日
(联系人:邹成名;联系电话:1824337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