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管理委员会信息公开专栏 >> 长白山管委会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79114715-5/2022-00816
分  类: 政策解读 ; 其他
发文机关: 长白山管委会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标      题: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发展“十四五”综合规划》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6月21日
索  引 号: 79114715-5/2022-00816 分  类: 政策解读 ; 其他
发文机关: 长白山管委会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年06月20日
标      题: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发展“十四五”综合规划》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6月21日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发展“十四五”综合规划》政策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砥砺前行、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是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突破、开辟新局的关键五年,也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全面开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发展“十四五”综合规划》,对于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区内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党工委、管委会带领全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动物防疫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全区“十四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安全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三次产业融合体系。建设具有长白山特质的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活力农业、魅力农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抢抓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机遇,强力打造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格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为导向,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产品加工产值“双倍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略,突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主线,立足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产业基础四大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维度建设,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不断厚植农业特色优势,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三、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打造池北区为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依托池北区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优势,加快推进物联网等手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农业发展信息化水平,突显池北区商贸特色,将农产品加工贸易作为引领全区农业发展的龙头。打造池西区为大健康休闲农业示范区,以池西区积极申报建设大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托生态性、自然性、康疗性、生活性兼具的区域环境发展多种健康养生、休闲娱乐项目,发挥养生度假疗养等项目的“消费搬运”功能,极力促进健康、养老、度假、餐饮、猎奇、住宿、购物等复合消费结构的形成,构建全产业链聚集。打造池南区为依托历史文化的文娱特色养殖区,依托讷殷小镇、东北抗联文化城、长白山之神道场等赋予池南区独特的历史风貌,围绕“一镇一城一场”做大做强旅游、文化、矿泉和温泉产业,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围绕“文化池南、特色养殖”的农业发展定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建立特色养殖体系,实现池南区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加快建成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以人参、五味子、灵芝、蓝莓、草莓、山野菜、木耳、松茸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更加科学,以良种牛羊、森林猪、森林鸡、梅花鹿、林蛙、冷水鱼等特色畜牧养殖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资源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加快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遵循“政府主导、依法履职、保障安全、服务产业”的工作方针,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监管体系建设、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两品一标”培育、农产品检验监测、质量安全执法、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力争全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始终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加快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坚持转型开发、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关联互动,在形式上多元化、立体化,立足长白山特色资源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经”,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农民创新创业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景观旅游,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四、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区农业发展推进五项主要任务。
  1.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强特色产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特色农业优化配置,提高特色农产品供给质效,促进特色产业争当全国行业发展示范,确保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打造精品名牌。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围绕区内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为核心,紧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吉林省“三品一标”行动要求,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订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提高绿色标准化发展水平。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流通枢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健全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和销地营销体系。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探索实施农产品预冷工程,丰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与省内周边县市交流互通,积极开拓建设省外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2.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围绕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特色产业,优化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创新,积极展开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农业产业流动。加快推进设施装备和设施技术在特色产业的应用,提高农业避灾减灾和提质增收能力,建立健全设施蔬菜、水果、菌类等主要品种生产技术装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强化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电子政务、事务、服务与商务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加快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全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形成农业预警监控、数据集成、指挥调度、智能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健全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建立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病死动物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全面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以污染治理和源头控制为重点,以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生态化为抓手,全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同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推进有机养分和高效环保农药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统防统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自产自销农产品“三制”质量安全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和“红黑榜”发布制度、农药经营处方制,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依法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和密度,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食品安全防御体系,推进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4.健全三次产业融合体系,加快发展魅力农业。探索多途径产业融合方式,以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旅结合为导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科考猎奇、民俗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宜游宜养的魅力村庄。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品牌,按照“区域打造品牌、线路做出特色、村居蕴含文化、民宿体现个性”的要求,针对长白山旅游产品结构现状,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健康开展自然观光旅游,继续开发推广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康体旅游等产品,实现新老产品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淡化季节游览,加快发展集农耕农作、教育体验、文化娱乐、产加工销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城市休闲生活品位。
  5.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活力农业。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地方种植特色,建设特色中草药食材种植基地,蓝莓、树莓种植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特色林下养殖业,推进鹿、蜂等动物资源规模化养殖,培育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特色养殖业,建设起点高,规模大,标准体系完善,配套设施齐备的特色养殖业孵化基地。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大力开展示范社创建,支持引导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养载体和扶持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创新加强农业金融支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模式,鼓励各地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不断完善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
  五、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区农业发展着力推进五项重点项目。
  1.数字农业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利用现代网络监管养(种)殖过程,实现农产品100%溯源,加强质量监管;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新技术,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宣传、推广长白山农业产品;建立多种渠道的营销平台,打造数字技术与农业科技融合发展平台、数字技术服务长白山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新型赋能平台,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数据资源支撑和信息技术保障。
  2.农产品加工园区与商贸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统一规划畜产品和果、蔬等经济作物的精深加工厂区布局,加大有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可全年稳定提供的高端有机农产品和速食性食品,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实现农产品的最大商品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通过本地市场不断向省内外市场推介以实现农产品的自身价值,使商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以长白山的优势农产品为主导,推动农产品商贸交易中心建设,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集聚形成和产业链发展。
  3.“农旅”深度融合与发展。加快“农旅”深度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的精品线路,培育农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发独具长白山特色的“农旅”项目,加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实施“农业+康养”模式,依托长白山纯天然自涌泉养生资源、“天然氧吧”等优质资源,以健康养生和养老度假为主题,推动健康农业、养生农业发展。进一步挖掘“特色养殖+乡村旅游”模式,以特色生态牧场、养殖园和动物园等场所为依托,开展观光休闲、特色饮食、科普教育等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冷凉性气候特点,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开发绿色食品,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无抗养殖,创出一批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农畜产品和名牌产品。
  4.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与完善。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发展,建设集现代农业种植、农耕知识教学、农耕文化体验、农耕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园区,树立创新型农业文化品牌,让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乡村建筑及民间手工艺等释放出独特魅力。加强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绿化,坚持把农村环境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收入增加结合起来,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活力,真正实现环境面貌、文化内涵、生活品质整体提升,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乡村振兴。
  5.畜牧业产业体系的优化。着力提升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高效运转。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养殖业的产业链条中,生产形势预警预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都需要公共服务支持;发挥畜牧业服务组织的作用,以专业合作社、畜牧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发展畜牧服务业的主力,发挥这些组织的力量能够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各种独特具体的需求。加大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充畜牧业管理队伍,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坚持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要坚持党委、管委会统一领导、工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加强与周边县区的沟通与交流,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细化举措,切实把各项部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建立分管领导牵头、各经济区领导和部门责任人主抓的“责任制+清单制”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和考核结果运用。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及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步伐,重点培育一批农业技术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五支队伍”,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大力开展农业职业培训,培养本土乡村人才和畜牧乡村防疫员,打造一批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加强农业行政管理人才建设,提高业务指导和管理水平,强化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认真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3.优化农业发展投资结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设立专项支持资金,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放大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使用方式。严格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建立健全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
  4.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构建公开透明、竞争有序、便捷高效、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农业农村营商环境,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项目申报指南、优势特色产业等的宣传力度,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在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办理时限,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准入制度,以国家绿色标准为依据,以技术手段为抓手,适时建立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约束生产模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夯实品牌基础,增强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优化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